勤學為(wei) “經師”,修身做“人師”。南懷瑾老師說過:師道的目的是什麽(me) 呢?就是傳(chuan) 統文化上的“化民成俗”四個(ge) 字,教育擔負的最大責任不是傳(chuan) 承知識,而是移風易俗,這是師道的精神。
《禮記》上有兩(liang) 句話:“經師易得,人師難求”,“經師”就是教各種各樣的知識學問的老師,“人師”是用自己的行為(wei) 、品行、言語影響學生,有道德有品性,一輩子給孩子們(men) 效法,這叫“人師”。仔細品閱此書(shu) 後,我明白了作為(wei) 一名教育者除了授業(ye) 解惑更要勤學修身善做人師。
古代教育家們(men) 把教育視為(wei) 天下大任,堅持誨人不倦的責任感。作為(wei) 一名現代教育者在履行教書(shu) 育人職責時也應把嚴(yan) 於(yu) 律己作為(wei) 前提。古代“師道”強調“尊德行”為(wei) 主,“道問學”為(wei) 輔,可見古代“師道”中“德”的重要地位。《學記》中說:“凡學之道,嚴(yan) 師為(wei) 難。”一個(ge) 老師,隻有當他具備了《中庸》中所說的“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,致廣大而盡精微,極高明而道中庸,溫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禮”的時候,才算真正具備了為(wei) 師的條件。
教師以誨人為(wei) 業(ye) ,僅(jin) 有自身過硬的條件和樂(le) 於(yu) 育人的願望是不夠的,還必須善於(yu) 育人。古代“師道”特別重視“人格感化”的教育手段,強調教師要善於(yu) 行不言之教,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和優(you) 良風範去陶冶和感染學生,構建和諧的師生關(guan) 係,達到“善教者使人繼其誌”的目的對學生善用“人格感化”的施教手段。
時代在發展,社會(hui) 在進步,教育需要的教師素質也越來越高,做一名好的教師隻鑽研好教材已經跟不上時代了。我們(men) 都應該做一個(ge) 這樣的老師,教師不但要有過硬的專(zhuan) 業(ye) 功底,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質,要不斷的追求,不斷的修養(yang) 自己,讓自己成長為(wei) 一個(ge) 有才學、有見識、有能力、有德行的人,引領著學生們(men) 去攀登人格和智慧的高峰。
(化工公司動力車間 劉延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