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陽市綿竹新市化工園區內(nei) ,有兩(liang) 家比鄰而居的企業(ye) :龍佰四川鈦業(ye) 有限公司、龍蟒大地農(nong) 業(ye) 有限公司。兩(liang) 家企業(ye) 辦公樓相距不到200米,員工共用一座食堂,連生產(chan) 車間都在一個(ge) 圍牆內(nei) 。
除空間距離近外,兩(liang) 家企業(ye) 還產(chan) 生著奇妙的“化學反應”——龍佰鈦業(ye) 產(chan) 生的廢副產(chan) 品,成為(wei) 龍蟒大地所需要的原料。兩(liang) 家企業(ye) 共同生產(chan) 的產(chan) 品,成為(wei) 動力電池的正極材料。
7月13日,四川日報全媒體(ti) 記者走進新市化工園區,探訪兩(liang) 家企業(ye) 間如何共建綠色環保的化工循環產(chan) 業(ye) 鏈,共謀左“磷”右“鋰”生意經。
左“磷”:一根管道裏的硫酸奇妙旅行
“要理解兩(liang) 家企業(ye) 間的循環經濟並不難。當然,如果再具備一點化學知識就更容易了。”龍佰鈦業(ye) 一車間主任肖傳(chuan) 華邊走邊給記者打“預防針”。在一組巨大的罐體(ti) 前,他停住腳步,“到了,這就是循環的起點。”
肖傳(chuan) 華手指的方向,排列著5個(ge) 罐體(ti) 。每個(ge) 罐體(ti) 都有3層樓高,可以裝3500噸純度為(wei) 98%的硫酸。
從(cong) 罐體(ti) 出發,硫酸開啟一段奇妙旅程。
它先沿著管道向前輸送,100米開外的地方,有一個(ge) 名為(wei) “酸解鍋”的鉛灰色裝置。在那裏,透明無色的硫酸將與(yu) 黑色的鈦礦石相遇,經過一係列化學反應後生成鈦白粉。
完成使命的硫酸,濃度隨之降到25%,業(ye) 內(nei) 稱為(wei) 廢酸。要讓廢酸不廢,硫酸還得順著管道繼續前行。接著是與(yu) 高溫蒸汽的“熱烈”相擁,目的是蒸發掉一部分水分,將硫酸濃度再次提升到55%,變廢為(wei) 寶。
龍佰鈦業(ye) 總經理尹禮華說,對於(yu) 隔壁的龍蟒大地,55%濃度的硫酸可直接參與(yu) 係統反應,最終生成龍蟒大地需要的磷酸。“我們(men) 每天提供三四百噸硫酸給龍蟒大地,其餘(yu) 自己內(nei) 部消化。”
廢酸加工後成為(wei) 原料,一大好處是節約成本。龍蟒大地技術部部長曹宇介紹,有了循環經濟,他們(men) 成本壓縮了3%到5%。
架設在空中的管道將兩(liang) 家企業(ye) 緊緊連在一起。硫酸在裏麵周而複始地“奔跑”,與(yu) 不同礦石相遇、反應,生成產(chan) 品的同時,減輕了排放,提高了效率。
“如果沒有循環經濟,這麽(me) 多硫酸隻能用電石渣來中和,最終形成鈦石膏。而鈦石膏處理起來並非易事,目前最主要的辦法是堆放。”尹禮華記得,2001年,公司年產(chan) 鈦白粉2萬(wan) 噸,就要產(chan) 生20萬(wan) 噸鈦石膏;現在年產(chan) 20萬(wan) 噸鈦白粉,鈦石膏隻有100萬(wan) 噸——通過技術提升,廢棄物減少50%。
右“鋰”:一個(ge) 業(ye) 態更豐(feng) 富的化工產(chan) 業(ye) 循環圈
2011年開始至今,龍佰鈦業(ye) 與(yu) 龍蟒大地這種循環經濟已運行超10年。兩(liang) 家企業(ye) 準備進一步擴大化工產(chan) 業(ye) 循環圈,納入更多產(chan) 業(ye) 。
在龍蟒大地2樓一間辦公室,曹宇給記者展示了一張頗為(wei) 複雜的PPT圖片。看到記者一頭霧水,他索性用激光筆直接在屏幕上勾出重點——從(cong) “磷酸鐵”到“磷酸鐵鋰”。
“我們(men) 消化利用龍佰鈦業(ye) 產(chan) 生的廢酸,得到了精細磷酸鹽。”曹宇說,德陽緊鄰鋰礦資源豐(feng) 富的阿壩州,鋰化工產(chan) 業(ye) 實力較強,再加上精細磷酸鹽,就可以生產(chan) 磷酸鐵鋰——這是動力電池的正極材料。
新市化工園區向北30公裏外,是綿竹的德阿產(chan) 業(ye) 園。園區內(nei) ,德陽川發龍蟒鋰電新能源材料項目正在抓緊建設。綿竹市委相關(guan) 負責人介紹,該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產(chan) 20萬(wan) 噸磷酸鐵鋰及其他產(chan) 品,將在德阿產(chan) 業(ye) 園打造“硫磷鈦鐵鋰鈣”多資源循環經濟產(chan) 業(ye) 集群,帶動產(chan) 業(ye) 鏈上下遊集聚發展。
跳出化工行業(ye) 來看,左“磷”右“鋰”的好戲在繼續上演。
綿竹市廣濟鎮祈祥村,有一塊麵積達144畝(mu) 的回填礦坑。充當回填主力軍(jun) 的,正是龍佰鈦業(ye) 的鈦石膏。尹禮華介紹,該項目去年9月進場施工,複墾後土地可用麵積達130多畝(mu) ,累計利用鈦石膏48萬(wan) 噸。
變廢為(wei) 寶的故事不止於(yu) 此。此前,尹禮華和同事們(men) 無意間發現,堆砌的鈦石膏竟然長出了蘿卜。“能否在鈦石膏裏種農(nong) 作物?”這個(ge) 疑問留在尹禮華心中。
後來,他們(men) 先後經過多次試驗,分別在鈦石膏裏種出玉米、西瓜、紅薯等,送檢結果顯示,所有農(nong) 作物均符合國家相關(guan) 標準。
如今,祈祥村的回填土地上,種有經濟草皮、牧草等,節假日還吸引不少村民在此遊玩。曾經來自大地的礦石,經過與(yu) 其他化學元素的奇妙碰撞和經年累月的雨打風吹後,又以這種方式回歸大地。
這是左“磷”右“鋰”外,循環經濟的另一種可能。(來源:四川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