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課題組、華盛頓州立大學Yong Wang課題組、加利福尼亞(ya) 大學戴維斯分校Bruce C.Gates課題組和亞(ya) 利桑那州立大學劉景月課題組合作,在《自然》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。該工作報道了一種“納米島”限域的原子級分散催化劑,突破了傳(chuan) 統催化劑活性和穩定性的矛盾。
在多相催化中,原子級分散的金屬催化劑因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特性、最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勻的活性位點而備受關(guan) 注。然而,高度分散的金屬原子或因高表麵能而移動團聚,穩定性差;或因與(yu) 載體(ti) 作用過強而固定不動,導致活性位點鈍化。因此,如何獲取“動而不聚”的金屬活性位點,從(cong) 而打破催化劑活性和穩定性的對立矛盾,一直是催化領域懸而未解的難題之一。
鑒於(yu) 此,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“納米島”型催化劑,即活性金屬原子被隔離在“島”上,可在各自的“島”內(nei) 移動但跨“島”遷移受阻,進而實現原子的動態限域穩定。
為(wei) 了實現這一目標,首先需要選取恰當的材料分別用作“納米島”和載體(ti) 。金屬原子與(yu) “納米島”的作用力需遠強於(yu) 它與(yu) 載體(ti) 的作用力,否則易離開各自的“納米島”。因此,研究人員在設計的模型催化劑中選取和金屬作用強的氧化物作為(wei) “島”(例如氧化鈰),作用弱的氧化物作為(wei) 支撐“島”的載體(ti) (例如氧化矽)。
其次,為(wei) 了高效地分隔金屬原子,“島”需要有足夠高的密度和足夠小的尺寸。傳(chuan) 統的製備方法(例如固液混合浸漬法等)容易造成“島”的尺寸過大且不均勻。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液相靜電吸附的合成方法,首先將高密度的鈰原子附著在氧化矽表麵,隨後使其自下而上受控團聚為(wei) 僅(jin) 2納米的孤立“島”。
最後的難點在於(yu) 將金屬原子準確地放置在“納米島”上。為(wei) 此,研究人員再次借助液相靜電吸附法,並巧妙利用零電點原理,使氧化鈰島和氧化矽載體(ti) 表麵分別帶上相反電荷。由於(yu) 異性電荷相互吸引的作用,負電性的鉑前驅體(ti) 隻會(hui) 被選擇性地吸附在帶正電的氧化鈰“納米島”上,而不會(hui) 在帶負電的氧化矽載體(ti) 上,從(cong) 而實現了鉑原子的擇位生長。由於(yu) 小尺寸“納米島”的吸附麵積有限,通過控製鉑前驅體(ti) 濃度,就可以實現平均每個(ge) “島”上不超過一個(ge) 鉑原子的目標。
穩定性研究表明,氧化鈰“納米島”上的鉑原子可以抵抗高達600攝氏度的空氣煆燒。特別地,鉑原子在高溫下的氫氣氛圍中隻會(hui) 限定在“島”內(nei) 移動,不會(hui) 跨“島”團聚,實現了活性位點的“動而不聚”。經此活化後的催化劑,在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應的速率提升兩(liang) 個(ge) 數量級並兼具高穩定性。
這一工作為(wei) 突破催化劑活性和穩定性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解決(jue) 思路。未來,通過選擇特定材料的載體(ti) 、“納米島”和活性金屬原子,有望將該“納米島”類型催化劑應用於(yu) 不同的催化反應。(來源:光明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