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7年山東(dong) 獨立煉廠成品油出口權回收後,中國成品油出口權在3年後再度下放。近日,商務部印發《關(guan) 於(yu) 同意賦予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品油非國營貿易出口資格的批複》,浙石化成為(wei) 首家獲得成品油出口資質的民營煉廠。
眾(zhong) 所周知,成品油是國家安全戰略物資,目前我國的成品油出口資質集中在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及中化四大石油公司手中。實際上,民營煉廠獲得成品油出口資質早有先例。2015年國家在進口原油領域對民營地煉企業(ye) 不斷加快開放步伐,同時在四季度放開了成品油的出口權限,包括東(dong) 明石化、利津石化、亞(ya) 通石化等在內(nei) 的多家地煉企業(ye) 獲得資質,成為(wei) 集“三權”於(yu) 一身的企業(ye) 。所謂的“三權”,即原油進口權,進口原油使用權和成品油出口權。
不過對於(yu) 民營煉廠而言,“三權”中的成品油出口權猶如曇花一現,僅(jin) 存在於(yu) 2016年。由於(yu) 出口配額利用率偏低,2017年年初成品油出口配額再度收歸於(yu) 四大石油公司手中。此後3年時間裏,民營煉廠始終未曾與(yu) 成品油出口權結緣。
2019年12月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了《關(guan) 於(yu) 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(ye) 改革發展的意見》,指出將支持民營企業(ye) 進入油氣勘探開發、煉化和銷售領域,建設原油、天然氣、成品油儲(chu) 運和管道輸送等基礎設施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(ye) 參與(yu) 原油進口、成品油出口。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徐娜認為(wei) ,這一文件標誌著民營企業(ye) 在煉油板塊獲得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,同時意味著民營企業(ye) 重獲成品油出口權有了明確的政策導向。事實上,浙石化成為(wei) 全國首家獲得成品油出口資質的民營企業(ye) 並非空穴來風。就在2020年3月26日,國務院發布《支持中國(浙江)自由貿易試驗區油氣全產(chan) 業(ye) 鏈開放發展若幹措施的批複》,提到支持浙江自貿試驗區適度開展成品油出口業(ye) 務,允許浙江自貿試驗區內(nei) 現有符合條件的煉化一體(ti) 化企業(ye) 開展副產(chan) 的成品油非國營貿易出口先行先試,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數量。
從(cong) 政策導向上看,浙石化獲得成品油出口資質也可以被視為(wei) 成品油出口資質放開的風向標。近年來,以恒力石化、浙石化為(wei) 代表的民營煉化一體(ti) 化紛紛投產(chan) ,國內(nei) 煉化企業(ye) 逐步向大型化、集約化、一體(ti) 化方向發展,浙石化打了個(ge) 樣兒(er) ,實際上是為(wei) 放開成品油出口資質提供了樣本參考。
十餘(yu) 年來,中國煉油能力不斷提升,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6.5%,2019年中國煉油產(chan) 能達9.05億(yi) 噸/年,同比增長2.61%。產(chan) 能的不斷提升,與(yu) 之而來的是國內(nei) 成品油產(chan) 量的不斷加大。但由於(yu) “十三五”期間,供給側(ce) 結構性改革展開,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,中國成品油需求增速則表現不佳。卓創資訊數據跟蹤顯示,5年來中國汽柴油供需失衡現象逐步明顯,供應過剩現象始終存在,且有愈演愈烈之勢,由此出口逐漸成為(wei) 緩解國內(nei) 供應過剩的有效手段。
浙石化獲得成品油出口資質,或成為(wei) 成品油出口權下放的風向標。這對於(yu) 緩解國內(nei) 供應過剩壓力,紮實推進供給側(ce) 結構性改革,優(you) 化國內(nei) 煉油產(chan) 業(ye) 布局,深化成品油市場化改革有重大的意義(yi) 。此外,浙石化出口資質的獲批也有助於(yu) 推動我國進一步參與(yu) 全球石油貿易,同時也為(wei) 地方煉廠提供更多發展契機。